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地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也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在这样的政策体系支撑下,“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深入探寻偏远空心乡村如何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中国海洋大学“碳路先行”调研团多次奔赴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灵山岛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总结其作为全国首个负碳区域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破局:从传统渔业到绿色产业矩阵
站在灵山岛码头,海风裹挟着生态养殖工船的汽笛声扑面而来。曾经的渔业捕捞大户老船长,如今已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的看护员。“我们建设的420公顷海洋牧场,通过贝藻间作系统实现碳汇渔业,年产生态海参200吨。”他指着监测屏上的数据说。
海洋牧场实况
这场转型始于2021年灵山岛村获评全国首个负碳区域认证。在政府“林权入股+保底分红”政策激励下,岛上7处传统山羊养殖场改造为生态民宿,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价值转化”的闭环经济。旅游公司负责人投资建设的海岛民宿集聚区,将1.2公里海岸线打造成“低碳观景长廊”,带动周边60余家民宿增收超千万元。
“村民不再是生态消耗者,而是生态产品供给方。”灵山岛通过碳普惠小程序,将村民低碳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奖励,2023年累计兑换商品近800件。这种“生态资本化”模式,使环保参与率提升至80%。
重构:全产业链融合打造低碳经济生态圈
在灵山岛村委会的大屏上,“智慧灵山岛”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岛碳排放动态。这套由高校合作研发的智慧管护系统,将多个自然村纳入碳账户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全链条碳追踪。“每盒‘灵山岛海参’都带有碳标签,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产品碳足迹。”本地民宿老板介绍,该创新使海参品牌获得可观溢价,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这种跨界融合在岛上已成常态。森林康养基地与碳积分兑换中心联动,游客的徒步里程可兑换生态文创产品;渔家乐联盟推行“以废代补”政策,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的过程可视化。数据显示,通过“政企社”联动机制,村民人均年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碳积分兑换中心及碳普惠小程序页面
“我们构建的不是单个产业转型,而是生态系统的重组。”灵山岛村书记肖先生透露,通过整合海洋牧场、森林康养和低碳旅游资源,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较转型前增长近5倍。
赋能:技术创新构筑低碳竞争力
在岛西侧的实验基地,海大调研团队目睹了科技创新如何重塑传统产业。海藻养殖企业与高校合作,采用物联网系统实现养殖密度智能调控,显著提升固碳效率;民宿运营方引入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批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年度碳减排目标。
更具突破性的是碳汇交易创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的负碳区域资质,使灵山岛2023年完成碳足迹核算认证。海洋生态养殖公司凭借133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储备,开发出全国首个海岛碳汇交易案例。这种机制创新,使生态产品总值(GEP)增至5.95亿元。
“技术创新正在重构乡村治理要素。”调研报告显示,岛上建立的“人工巡护+数字监护”立体管护体系,集成无人机巡检和卫星遥感技术,使生态修复效率提升60%。NVivo扎根分析构建的治理模型,为42个自然村提供差异化转型方案。
启示: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增长极
灵山岛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调研团队发现,离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垃圾处理成本显著高于陆地,数字化基建覆盖率仍有提升空间。对此,岛上创新“岛内保护+岛外联动”模式,与大陆合作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通过“海岛认证+陆域加工”延伸产业链。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治理层面。由村两委牵头的低碳发展联合办公室,建立起碳积分奖励、绿色家庭评选等机制。在2023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试点中,5类特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溢价率达30%。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使生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2倍。
当夕阳为灵山岛镀上金边,渔港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这些由“光伏+储能”系统供电的照明设施,正照亮中国乡村低碳转型的未来图景。中国海洋大学调研团队将持续追踪这个微观样本,解码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正如团队成员所言:“灵山岛不只是在守护碧海蓝天,更在创造一种新范式--证明生态振兴与乡村振兴从不是单选题,而是必答题的完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