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坦荡 一个快意恩仇的电商老兵
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越来越难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品牌,流量,价格竞争,成本每一项对于商家来说都是一顶紧箍咒,入驻商家和电商平台本应是唇齿相依,合作共赢的关系,反而阿里平台一系列的举措就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了?
天猫、京东二选一到底有没有?
将要离婚的父母都会抛给孩子一个问题:你选我,还是选他?哭懵逼的孩子永远会茫然的望着父母,不知如何抉择。
你我各有孤岛 弱者跌入深渊
据了解,电商行业的阿里系平台也在要求商家二选一了,淘宝双十一,京东618,原本的全网大促已经变为争夺全网流量入口的猫狗大战。
猫狗大战撕不停
各类品牌商是经济的创新主体,他们可以进入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让中国的市场经济生机盎然。无论是商家还是品牌商,在良好的商业及市场环境下对于拥有更多的商业平台绝对会拍手称赞。
而阿里不断利用其在电商平台垄断者的身份,来巩固自己的垄断者地位,强制品牌商站队,遏制其他平台的崛起和发展。
在平台面前商家永远都是弱势群体,品牌商如果不入住阿里系平台,将会失去非常重要的电商流量。买家就这么多需求,在这个平台买了,就不会在另一个平台购入同样的产品。作为消费者来说当然是谁家便宜就买谁,让品牌商陷入了被动的恶性的价格大战,非常不利于中国的零售业发展。硬生生将中国的电子商务从市场经济发展中,拖回计划经济的怀抱。
是开放生态还是自建堡垒?
阿里一直号称打造“开放式平台电商业务”。
什么是开放式平台?至少商家作为独立经营的个体,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本着自由、开放的原则进行合作的。
从2013年开始,阿里为了提升仓储物流配送的品质,绑架了四通一达,推出了菜鸟服务。服务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何要强迫商家入驻呢?一手是数量庞大的订单,一手是物流联盟,互相牵制制约。作为这双手的主人,目的昭然若揭。
顺丰拒绝被绑架。所以,在2017年6月1日,“菜鸟顺丰大战”轰轰烈烈上演。阿里以顺丰关闭数据为由,将顺丰从物流选项中剔除。虽然在国家邮政局的调停下,恢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但由此可见,阿里的野心,可不仅为了“提高物流配送品质”。
阿里企图利用对物流和快递的管控,来形成对中国整个电子商务的管控和制约。这违背了阿里开放平台和建设中国电商生态系统的一个初衷,打着开放、合作的大旗做着自建堡垒的勾当。
中国的电商生态系统更多的应该是包容,而不是利用自己目前的优势位置打压非系统内的平台,如果阿里要建立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只是为了提高淘宝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天猫的市场占有率而打压其他平台,那将必不为整个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而容。
聚石的塔还是吸血的鬼?
所谓聚石塔,是阿里于2012年7月打造的一个“开放的电商云工作平台”。所谓“入塔”,则是指商家将全部应用部署在聚石塔的云计算环境内。
阿里打着“数据分享”的旗号,强制商家入塔。强制商家入塔不仅能扩大市场的收益,还能更好的管辖商家在线交易数据,不得不说阿里真的在下一盘大“棋”。
任何一个品牌商都不可能只在一个平台开展业务,除了淘宝,还会在其他比如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入驻;还有自新零售兴起以来,商家会将电商与实体店业务进行结合;还有自己的社群电商业务等。
阿里强制让商家把数据放在“所谓的塔”里,也就是等同于要求所有非淘宝的,包括其他电商平台、新零售业务、社群业务等全部数据全部交给阿里。而阿里出于“信息安全、保护隐私”的理由,商家不能自由使用数据。
可以预见的是,当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所谓的“塔”里后,商户将越来越依附于淘宝平台。而双方的合作模式,取决于阿里未来的开放程度。就目前看,阿里对数据的控制会越来越严格。
让商家替淘宝打工,侵犯商家自由管理、独立经营的权利。这不是一个垄断型产品这是什么?这不是入塔这是要命啊!
如今电子商务在零售端流量入口上已经争夺的如火如荼,阿里虽还处于行业的领袖地位,但是已经出现了类似京东、拼多多、有赞等众多平台竞争者,良性的竞争让整个行业优胜略汰蓬勃发展,无序化的垄断竞争只会给行业带来致命的毁灭。垄断或者基于垄断者来制定的游戏规则都是短暂和无效的,不可能对市场长久产生管控作用,最终市场会产生自己的经济运行法则,来保障市场的持续演进和发展,阿里还能得意多久让我们拭目以待!